香港渡輪大典
Advertisement

維多利亞港Victoria Harbour),簡稱維港,乃香港天然深水港,東臨鯉魚門,西抵青洲,沿葵青貨櫃碼頭之間的藍巴勒海峽,北止汀九橋海事處馬灣交通控制站。港內設有多個渡輪碼頭公眾碼頭和登岸梯級供船隻泊岸與上落乘客,乃天星小輪、多條持牌港內港外線汽車渡輪街渡渡輪航線的必經航道。

除此以外,維港被評為十大天際線及世界三大夜景,每年吸引不少遊客乘搭海上遊遊覽兩岸景色。

維港渡輪歷史[]

昔日過海隧道和鐵路建成之前,渡海小輪是市民唯一往返維多利亞港兩岸的交通工具,造就香港渡輪事業曾經盛極一時。最早渡輪公司是約在1888年成立的「九龍渡海小輪公司」,由一位波斯拜火教教徒Dorabujee Naorojee Mithaiwala創辦,來往尖沙咀與中環。1898年,該公司被九龍倉收購,並易名為「天星小輪」。

本港渡輪發展一直側重於香港島,隨着九龍半島發展,市民對穿梭港九的渡輪需求日漸殷切,20世紀初期,有16間小輪公司承辦來往由中環至油麻地,旺角及深水埗等航線,可是由於太多公司承辦,易生混亂。港府在1919年批出專營權予「四約街坊輪船公司」,營辦港九之間的渡輪服務。及至1924年1月1日「四約街坊輪船公司」專營權期限屆滿,由香港油蔴地小輪船有限公司接辦服務。

自此,油蔴地小輪營辦維港兩岸大部份航線,例如北角至觀塘、九龍城和紅磡,中環至佐敦道大角咀深水埗。在海底隧道1972年通車之前,若市民不能趕及午夜開出的尾班船,要麼等待第2天早上過海,要麼到尖沙咀天星碼頭旁邊的九龍公眾碼頭乘搭收費高昂的「嘩啦嘩啦」電船,船費約15元。

1980年代初期,港島東區至中環的通衢大道——英皇道經常交通擠塞,油麻地小輪營辦來往太古城至中環的渡輪服務;到1985年地鐵港島綫通車,該航線不久後取消服務。

1972年海底隧道及1989年東區海底隧道通車,帶動過海巴士路線網絡覆蓋維港兩岸,甚至新界多個新市鎮,加上鐵路網絡持續發展,以及香港政府對渡輪事業沒有大力支持,往昔較繁忙的佐敦道碼頭大角咀碼頭深水埗碼頭,經已在西九龍填海後從此消失。今天,除了尖沙咀天星碼頭外,紅磡渡輪碼頭九龍城渡輪碼頭觀塘渡輪碼頭三家村渡輪碼頭為九龍半島僅餘的渡輪碼頭

過去油蔴地小輪提供汽車渡輪服務,駕駛人士如需過海,便要把汽車駛至汽車渡輪碼頭,然後駛進特製渡輪船艙,沿途可欣賞兩岸風景。1980年代末東區海底隧道通車後,汽車渡輪服務需求大跌,加上營運成本昂貴而停航,令紅磡海底隧道交通壓力漸增,有人曾倡議恢復停辦多年的汽車渡輪服務[1][2]

現時,維多利亞港內只剩天星小輪有限公司新渡輪服務有限公司富裕小輪珊瑚海船務四間營辦商提供穿梭維港兩岸的航線。另外,不少公司提供跨境渡輪航線往返維多利亞港至澳門及廣東省珠三角等地。

海上遊航線[]

碼頭[]

維多利亞港兩岸設有多個碼頭讓各類大小船隻靠泊、上落乘客及起卸貨物,當中以中環碼頭最具規模,設有7個渡輪碼頭港內線離島航線船隻上落乘客,以及2個公眾碼頭供其他船舶泊岸。在北角觀塘更設有汽車渡輪專用碼頭,提供危險品車輛渡輪服務。

除此以外,上環港澳碼頭及尖沙咀中國客運碼頭提供來往澳門及珠三角的跨境渡輪服務,碼頭設有管制站,為旅客辦理出入境手續。

郵輪碼頭[]

位於九龍尖沙咀海運大廈的海運碼頭是香港目前兩個郵輪碼頭之一。海運大廈於1966年落成,除碼頭外亦設有寫字樓及商場。不少著名郵輪曾在海運大廈停泊,包括曾經是世界最大郵輪的伊利莎白皇后號。

政府在前啟德機場跑道盡頭興建啟德郵輪碼頭,這項工程並不需要在維多利亞港填海,首個泊位已於2013年啟用。

煙花匯演及其他大型海上活動[]

自1982年起,香港每年農曆年初二晚上均在維多利亞港舉行新春煙花匯演,每年都吸引數以十萬計市民和海外人士前來觀賞。

當局自九十年代初就維港內進行的煙花匯演或其他大型活動,實施海上交通管制措施。海事處會在每項大型海上活動舉辦前發出「海事處佈告」,訂明有關以下各個範疇的管制措施:[3]

  • 限制區域;
  • 禁區;
  • 限制區域內渡輪服務安排 ;
  • 觀賞水域說明 ;
  • 所有船隻須遵守的安全措施;
  • 封閉公眾碼頭和登岸梯級的安排 ;
  • 於公眾碼頭或登岸梯級設立緩衝區。

管制措施以建議指引形式,向本地船隻操作人員、船長和船東發出。有關人員如不遵從,亦無須負上法律責任。

圖集[]

相關條目[]

註釋及參考資料[]

外部連結[]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