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環天星碼頭(Central Star Ferry Pier),即中環7號碼頭(Central Pier No.7),位於港島中西區中環民光街,是中環碼頭其中一個渡輪碼頭,與8號碼頭之間以「中環碼頭連接大樓」互相貫通。
歷史[]
中環7號碼頭[]
- 1995年5月9日:此碼頭啟用。
搬遷天星碼頭[]
天星小輪董事總經理易志明於1999年8月17日出席民建聯舉辦的「公共交通服務評議奬頒奬典禮」後對傳媒就搬遷天星碼頭作出表態。
易志明的内容 |
---|
易志明表示政府按照原定計劃將原有天星碼頭拆卸,並會搬遷填海地對出的土地的8、9號碼頭,計劃於2002年底至2003年初遷移;惟城規會在7月底公布修訂的計劃,有關建議藍圖中將填海土地的面積由38公頃減至22公頃,因此原本承諾予天星小輪專用的碼頭亦相應取消興建,而要求遷往當時正由油蔴地小輪使用的5號至7號港外線碼頭的其中一個。故公司已向城規會提出強烈反對,要求保留中區填海計劃的碼頭設施,毋須搬到港外線碼頭,並希望在9月1日開會時可加以考慮。此舉是當局認為港內線渡輪下降,既有碼頭已足夠應付需求,並有意重新編排碼頭的使用權,故毋須額外興建碼頭。[1][2][3][4][5] 易氏續稱當局若落實填海計劃便構成沉重的加價壓力,認為當時四成收入來自碼頭廣告及鋪租收益,一旦碼頭搬遷至較偏遠的相關碼頭,由於其設計不設可租地鋪位,不但缺乏租金收入,而且其位置遠離其他交通工具,維港的渡輪乘客量勢必下降,因此將營運成本轉嫁給他們是必然的事實。易氏又補充對上兩年為港服務僅維持收支平衡,且連續兩年凍結票價,該年客量亦預計較1998年跌5%下跌;以天星小輪當時作為中轉站的角色,他估計一但將來乘客量因其收入銳减而下跌三成,在不能依靠有關收入補貼渡輪運營收益下,唯須以調高作彌補,以達致收支平衡,往來中環至尖沙咀航線的票價由當時$2.2,搬遷碼頭後最少需增加$1.0至$3.2,加幅達五成。[1][2][4][6] 易氏更謂政府延長其專營權時的當中一個考慮是天星小輪具歷史及旅遊觀光價值,其中約30%是訪港旅客,更有特意乘客小輪欣賞維港景色,且而碼頭及小輪歷史悠久,已經成為香港景點之一,其舊式建築亦具吸引遊客能力;一旦在填海計劃下搬遷5號至7號港外線碼頭,會令既有碼頭消失,不僅失去原有特色,是香港旅遊業的損失。[1][5][3]故認為仍有市場需求,政府既有意將天星碼頭鐘樓保留,建議將整個舊有碼頭保留,再配合修建新碼頭和填海興建海濱公園的藍圖,使附近位置發展成一個與美國波士頓漁人碼頭相似的旅遊區;而碼頭則變身成一個具懷夠氣氛的建築,擺設售賣傳統特色紀念品的攤位,讓旅客可以在碼頭上個享用具中國色彩的食品或購買手工藝品等,以促進旅遊業發展。[3][6] |
易氏及後接受《明報》專訪,指天星小輪有構思令碼頭保留原有外貌。
易志明的表態 |
---|
他透露透露天星小輪滿肚子密圈有很多新發展意念,令服務多一個世纪 ,惟政府修改中環灣仔填海範圍,搬遷碼頭打亂他們的步伐,他指天星小輪愿意搬移,在談判過程中政府答应在當時的港外碼頭以外再修築碼頭給予其,但政府在是次憲報公布的計劃中沒有對兑承諾,新碼頭的好夢落空,作為專營權的事情仍未獲通知,易志明埋怨政府天星小輪的存在和歷史價值,並過分勢利;他又稱當時的港外碼頭設計根本不能夠豎立很多廣告牌,更加不能設立商鋪,然而天星小輪40%的主要收入來源是廣告收益及鋪租,政府此舉变相扼殺天星的生存空間。易志明说政府認為中環港外線碼頭可以裝修,惟基於空間不足以容納商鋪,更可能撥出空地讓天星小輪繼續招租,他批評有關概念不是一减一加的算術,在於因當時的中環和尖沙咀碼頭内都是一些售賣陶瓷、小食、印張油畫等充滿東方色彩的店鋪,該都是吸引旅客的因素;更坦言從生意角度出發,天星小輪早已結業,惟值得存在的是其歷史意義和吸引旅客的價值。當時政府只從考慮功能方面,而且毫無藝術感 ,認為天星的歷史價值在於渡輪和鐘樓而不在碼頭,搬移碼頭並不影響前者,而後者則可安排原地保留;然而兩者已經融為一體,分開放置便會失去歷史價值。因此需要研究兩個新構思,以配合旅客發展:[7]
|
其後有報章發表評論文章,批評政府誤解天星小輪的歷史價值在於船隻和鐘樓,而並非碼頭,因此只要保留前兩者,搬遷碼頭對歷史的影響便會不大,惟其與電車、山頂纜車、太平山頂、維港成為香港最珍貴的文化資產之一,絕不能因修建公路而被壞;文章又指即使需解決中區交通而需要遷移,亦應該有一套較妥善的方案,例如整座碼頭連同鐘樓一併遷移,並且不能過遠,亦不可分開或改建,必須保持整體的外觀原封不動,是尊重歷史文化的行動。此外,新碼頭部以可翻新,同時加入現代化設施,使外觀在50年不變;故考慮下一代着想,必須保留香港僅存的少數文化標和歷史遺產,反對政府提出的方案。[8]
達成協議[]
在1999年年底,當局與天星小輪多番討論後,最終接納其建議,把天星碼頭搬遷至7號碼頭及8號碼頭西端。自此,雙方就新天星碼頭的設計不斷進行討論,其間曾考慮不同設計方案,包括參照1957年鐘樓的富現代功能設計方案,以及參照1912年碼頭建築物的富歷史文物特色設計方案。
最後,當局接納天星小輪建議,以1912年碼頭建築物落成時的建築外貌作為藍本重建碼頭及其鐘樓。新碼頭採用斜尖屋頂富歷史文物特色的設計,而一幢富懷舊色彩的鐘樓屹立於碼頭連接大樓中央部分。[9]
為配合上述改建工程,原有於7號碼頭運作的中環至梅窩及中環至坪洲航線,由2003年1月10日起遷往6號碼頭。[10][11]
新天星碼頭[]
土木工程拓展署在2006年8月29日邀請傳媒到中環7、8號碼頭參觀。負責新碼頭建築工程的土木工程署高級工程師鄧錦輝表示,市民普遍關心的鐘樓將位於碼頭連接大樓的中央部分,整個設計以現代建築方法,力求「重現天星標記」,把天星碼頭獨特標記和面貌重新展現在新中環海旁,旨在在於維持天星小輪服務外,希望把這座令人回味的懷舊碼頭,令碼頭將來打造成為一個全新景點,吸引市民和遊客遊覽。為免遮擋市民和遊客觀賞維港海景,舊碼頭中間地面的商舖,將重置於碼頭連接大樓1樓,以騰出地面作為休憩用地,供公眾及遊客享用;這設計令市民及遊客可更接近海港,欣賞維港景色時可享受無障礙的視覺走廊。[12][13]連接大樓採用開放式設計,部分地方設有餐廳、咖啡座、零售店舖和其他與旅遊相關設施,供遊客及乘客使用。
大樓採用最少間隔牆,商舖間隔也以玻璃為主,以免遮擋市民和遊客欣賞維港景色。新碼頭上層和下層主要作為持牌渡輪服務,頂層則建造成有玻璃屋頂的公眾觀景平台。平台以局部開放式建造,並加上座位和園藝裝設,讓市民及遊客可在內休憩。觀景平台的設計符合環保原則,平台的尖頂以設有隔熱膜的玻璃遮蓋,讓市民及遊客享受天然陽光及海風,並欣賞到270度海景;除了有透視、透光及透風的作用,尖頂的玻璃更可遮隔強光,確保透進來的陽光不會太刺眼。觀景平台及碼頭部分地方也提供餐廳、咖啡座、零售店舖,和其他與旅遊相關的設施,方便市民和遊客享用。
鄧錦輝表示,天星小輪公司曾就搬遷鐘樓內的銅鐘及機械組件進行非常嚴謹的技術性評估;由於該機械鐘的組件已停產多年,且古銅鐘已生銹,所以在該鐘搬遷後,難以再次組裝令它繼續可靠地運行,而日後其維修保養也有困難。[13]因此,天星小輪公司決定重新購置銅製吊鐘,再配以電子時鐘組件而構成1個同樣以敲擊發聲的新時鐘。
新時鐘和舊時鐘的鐘聲十分相似,舊有機械鐘的5個銅製吊鐘舊鐘樓拆卸後,將擺放在新鐘樓大堂內作展覽之用。
重新投入運作[]
經改建的中環7號碼頭於11月12日重新投入運作,並取代同日起停用的愛丁堡廣場碼頭。
負責首航的船長石超群稱向傳媒表示很高興能擔當新碼頭第一班小輪的船長感到別具意義,但有7年船長經驗的他不諱言由於新碼頭設計通風,因此船隻停泊時搖晃密度比舊碼頭多一倍,新碼頭建築設計不及舊碼頭,新碼頭設計擋風能力較差;新碼頭來往尖沙嘴航程近了,但泊船難度亦高。當負責首航的天星號回航至中環時,卻因為風浪太大而要延遲一至兩分鐘才能落板泊岸,並可能因海面風浪過大,導致小輪泊岸後乘客延遲登岸次數比舊碼頭多4倍,石超群稱舊碼頭的地理位置猶如一個避風港泊岸時風浪較少,沒有側浪,以往延遲落板的情況一小時最多只有一至兩次;在搬往新碼頭後估計每小時會出現四至五次,每次延遲數分鐘。這裏一旦浪較大和水流較急就好難泊,因為隻船會拋,落板放人下船會好危險,所以通常泊好後都要停一至五分鐘,等浪小才再落板。[14][15][16][17]石又稱雖然懷念舊碼頭,但亦要與時並進,如船長所言屬實,原本指望搬往新碼頭後能節省1至2分鐘航程,亦可能因日後延遲時間而得不償失。[15][16]船上水手亦如常替船隻掛纜和解纜,但表示操作位置有所不同,勞動量較大,比以前辛苦。[16]
天星小輪總經理梁德興指出新碼頭的位置比舊碼頭推前300米,與對岸尖沙咀碼頭更接近,但亦因此令小輪泊岸時更直接受到其他高速船引起的浪湧影響;他說碼頭的選址由政府負責,與天星無關。日後如遇颱風襲港,有關的停航安排亦不會改變,將因應天文台發出的熱帶氣旋警告級別調度航班。[17]
在舊碼頭經營果汁店已有2年的黃女士就指天星小輪原先答應會讓他們優先租用新碼頭鋪位,但最後卻只租予大型連鎖店經營,原先承諾未有兌現,在結束營業後仍未能覓得鋪位,感到非常徬徨。[14]
航線資料[]
使用中環天星碼頭的渡輪航線資料 | |||||
---|---|---|---|---|---|
渡輪公司 | 渡輪航線 | 目的地 | 頭班船 | 尾班船 | |
東面泊位 西面泊位 | |||||
天星小輪 | 中環至尖沙咀航線 | 尖沙咀 | 06:30 | 23:30 |
曾使用航線[]
下述航線碼頭以調遷當日為準,現時碼頭請瀏覽相關航線條目。
曾使用中環七號碼頭的渡輪航線資料 | ||||
---|---|---|---|---|
渡輪公司 | 渡輪航線 | 當時目的地 | 當時調往之碼頭 | 調離/停用日期 |
油麻地小輪 | 中環至長洲航線 普通船班次 |
長洲渡輪碼頭 | 中環6號碼頭 | 1999年4月1日 |
新渡輪 | 中環至梅窩航線 | 梅窩渡輪碼頭 | 2003年1月10日 | |
中環至坪洲航線 | 坪洲渡輪碼頭 |
周邊設施[]
- 香港摩天輪
- 中區行人天橋系統
接駁交通[]
中環碼頭登岸設施分佈(由西向東)編輯 | ||||||||||
---|---|---|---|---|---|---|---|---|---|---|
碼頭編號 | 1 | 2 | 3 | 4 | 5 | 6 | 7 (天星) |
8 | 9 | 10 |
主要航線 | 不適用 | 往珀麗灣 | 往愉景灣 | 往南丫島 榕樹灣 • 索罟灣 |
往長洲 | 往坪洲 • 往梅窩 |
往尖沙咀 |
往紅磡 | 水上的士 | 不適用 |
性質 | 政府碼頭 | 渡輪碼頭 | 渡輪碼頭 • 博物館 |
公眾碼頭 | ||||||
接駁交通 | 政府碼頭巴士總站 | 的士站 • 2號碼頭巴士站 |
3號碼頭巴士站 • 行人天橋往 國際金融中心商場 及香港站 |
5號碼頭巴士總站 | 天星碼頭巴士總站 • 中環碼頭巴士總站 |
8號碼頭巴士總站 • 行人天橋往香港站 及中環站 |
不適用 | |||
圖集[]
相關條目[]
註釋及參考資料[]
- ↑ 1.0 1.1 1.2 〈天星小輪:若遷碼頭將加價五成〉,《大公報》,1999年8月18日。
- ↑ 2.0 2.1 〈指廣告少三成 或須加價一元 天星反對遷往港外綫碼頭〉,《星島日報》,1999年8月18日。
- ↑ 3.0 3.1 3.2 〈天星小輪冀另建碼頭〉,《香港商報》,1999年8月18日。
- ↑ 4.0 4.1 〈船公司:或加價四成 維港填海 天星碼頭搬家〉,《明報》。
- ↑ 5.0 5.1 〈中區填海倘撤碼頭 天星輪明年擬加價〉,《東方日報》,1999年8月18日。
- ↑ 6.0 6.1 〈填海區縮細中環碼頭迫遷 天星擬加價補損失〉,《成報》,1999年8月18日。
- ↑ 〈細説風雨:天星篇 - 消失的碼頭〉,載《明報》A8版,1999年8月29日。
- ↑ 〈社評:城規會應保留天星碼頭原貌〉,《明報》A2版,1999年8月30日。
- ↑ 新天星碼頭11月啟用,政府新聞網,2006年8月29日
- ↑ 搬遷"中環─梅窩"和"中環─坪洲"渡輪碼頭,運輸署新聞公報,2002年12月31日
- ↑ 中環離島渡輪服務搬遷,運輸署新聞公報,2003年1月9日
- ↑ 〈年底前可啟用 賞煙花好去處 天星搬碼頭 懷舊造鐘樓〉,《大公報》,2006年8月30日。
- ↑ 13.0 13.1 〈天星碼頭時光倒流94年〉,《蘋果日報》,2006年8月30日。
- ↑ 14.0 14.1 〈新天星浪大泊岸難〉,《星島日報》,2006年11月13日。
- ↑ 15.0 15.1 〈中環浪大增誤點 搖晃強烈易跌倒 天星新碼頭首航難泊岸〉,《文匯報》,2006年11月13日。
- ↑ 16.0 16.1 16.2 〈設計懷舊設施 新泊岸搖晃鐘聲細 新天星碼頭有讚有彈〉,《新報》,2006年11月13日。
- ↑ 17.0 17.1 參見2006年11月13日的報章:〈無遮擋偏遠 泊岸勁搖晃 天星碼頭新不如舊〉,《東方日報》;〈周遭無遮無擋 小輪搖晃不定 新天星碼頭勁食浪〉,《太陽報》。
外部連結[]
香港島各區碼頭及公眾登岸設施列表 | |
---|---|
中西區 | |
灣仔區 | |
東區 | |
南區 | <公眾碼頭> 聖士提反灣 (南) 碼頭.大潭灣碼頭.赤柱卜公碼頭 <登岸設施> 香港仔海傍道梯台(一至三號.四至七號).香港仔漁類批發市場三號梯台.鴨脷洲梯台(一至二號.三至四號.五號.六號).石排灣梯台(一至三號).利南道梯台.布廠灣一號梯台.深灣一號梯台 <浮躉> 香港仔海濱公園.鴨脷洲 (悅海華庭).香港仔魚類批發市場街渡碼頭. <其他> 海洋公園大樹灣碼頭 |
九龍各區.新界西各區.新界東各區.離島區.已拆卸/停用 註:本列表僅列出開放給公眾使用的碼頭及登岸設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