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客運碼頭 (China Ferry Terminal),俗稱中港客運碼頭或中港碼頭,位於九龍油尖旺區尖沙咀廣東道33號中港城一至二樓,乃海事處管理的跨境客運碼頭,提供往來香港及澳門和珠三角城市的跨境渡輪航線。
歷史[]
地政總署於1984年10月26日以現金標投方式,出售尖沙咀廣東道一幅土地,以供興建一個集中港客輪碼頭與商業住宅於一身的綜合發展項目。這幅貴重土地佔地2.44公頃,座落九龍內地段第10743號,投得土地的發展商需要為政府建造一個來往香港及中國的客運服務碼頭,亦可以包括一間酒店。[1]
耗資2.265億元的香港第二個跨境渡輪碼頭——中國客運碼頭[2],於1988年11月8日啟用[3],提供往來香港與廣東省多個城市的跨境客輪服務。因應市民需求,海事處於1989年4月1日增設來往澳門航線,以達到約25%前往澳門旅客使用中國客運碼頭之目標,配合政府融匯港澳客輪碼頭和中國客運碼頭的國際客運渡輪服務之政策。[4]
為了縮短深水埗港澳碼頭服務時間,同年9月1日起,港澳飛航船及油蔴地小輪15:10後往來九龍及澳門之班次,起訖點遷往中國客運碼頭[5]。深水埗港澳碼頭於11月1日起正式關閉,原有該碼頭提供的港澳輪船服務,由同日起轉到中國客運碼頭。[6]
碼頭遷移和重建[]
時任海事處處長苗學禮於1993年3月18日立法局會議上書面答覆議員質詢時,稱政府在5年前設計中港碼頭時只預計每年可應付500萬名旅客,惟至1992年已經應付1,500萬名旅客,並超出原先的設計;苗氏續指此舉是可能較多青年人取道水路前住珠江三角洲和中港之間的往來節節上升所致。苗氏又稱,故此政府擬重新設計一個新碼頭,或者待西九龍填海工程完成後考慮遷往另一處泊岸點。
此外,苗氏更反駁譚耀宗的批評,指負責設計中港碼頭的人員欠缺驗經;更稱該等亦設計港澳碼頭,故具備足夠之驗經。[7]
香港小輪集團總經理何志盛於1994年3月10日表示,當時超過96%的中港旅運是經中港城進行,惟由於初時之設計沒有預計高速節節上升的客運需求,以致泊位及人民入境事務處的櫃枱嚴重不足,使乘客之輪候時間往往超出標準入境時間的半小時以上;何氏強調中港城在繁忙時間出現擠塞之問題於假日為甚,然而受制於泊位不足,故油麻地小輪在技術上不能加班疏導,而擴展新航線之計劃亦受到碼頭設計的局限,從而影響在中港客運服務的長遠發展。
因此應付乘客數目之增長率以提高流量,油蔴地小輪逐要求海事處研究興建新中港碼頭,並完成相關報告;而規劃署當時正考慮事宜。此外,九倉集團建議把海運碼頭與中港城之間的海口填平,然後把中港城西移碼頭。惟何志盛稱預計成本昂貴興建新碼頭,故短期內難以實行;而為暫時紓緩情況,當局已撥出過千元,用作擴充泊位、人民入境事務處櫃枱以及增加海關人手,以配合乘客增長。[8]
碼頭延長運作時間[]
2002年,一間渡輪服務營辦商要求政府延長中國客運碼頭服務時間;經審慎考慮後,政府在2005年2月推行了試驗計劃,逢星期六、日和公眾假期服務時間,由晚上十時延長至翌日凌晨二時。
經過多年試驗,2008年10月27日起,中國客運碼頭每天服務時間正式延長兩小時至午夜,進一步便利乘客。[9]
因應新冠肺炎情況,中國客運碼頭曾由2020年1月30日至2023年1月7日暫停服務。[10]
航線資料[]
泊位分佈[]
設有2個普通渡輪泊位,以及11個高速船泊位。
圖集[]
相關條目[]
註釋及參考資料[]
- ↑ 尖沙咀貴重土地以現金標投 建中港客輪碼頭暨商住發展,政府新聞公報,1984年10月26日。
- ↑ 新的中國客運碼頭九月投入服務,政府新聞公報,1988年6月24日。
- ↑ 中國客運碼頭實施出入境簡化計劃,政府新聞公報,1988年11月6日。
- ↑ 香港政府,〈中國客運碼頭增闢往澳門航線〉[新聞公報],1989年3月28日。
- ↑ 香港政府,〈深水埗港澳碼頭服務時間縮短〉[新聞公報],1989年9月10日。
- ↑ 香港政府,〈深水埗港澳碼頭下月起關閉〉[新聞公報],1989年10月30日。
- ↑ 〈旅客數已遠超設計兩倍 中港碼頭擬遷址重建〉,《華僑日報》,1993年3月19日。
- ↑ 〈解決中港城碼頭擠迫問題 擬興建新中港碼頭 規劃署正研究選址〉,《華僑日報》,1994年3月10日。
- ↑ 立法會六題:跨境客運渡輪服務,2009年2月4日
- ↑ https://www.info.gov.hk/gia/general/202001/28/P2020012800804.htm
外部連結[]
九龍各區碼頭及公眾登岸設施列表 | |
---|---|
深水埗區 | <登岸設施> 長沙灣三號梯台 |
油尖旺區 | |
九龍城區 | |
觀塘區 | |
香港島各區.新界西各區.新界東各區.離島區.已拆卸/停用 註:本列表僅列出開放給公眾使用的碼頭及登岸設施。 黃大仙區不設任何碼頭及登岸設施。 |